湖北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探索“铸牢”意识宣传教育新路径

日期:2024-12-10   来源:   作者:

近年来,湖北紧扣“铸牢”工作主线,发挥博物馆研究、收藏、保护、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,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、开展“铸牢”意识宣传教育方面探索有益经验。

一、博“物”致知,实证中华民族历史

充分挖掘文物中的文化特质,通过整合资源、组合展示,让观众更好地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“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”和“楚文化展”,不仅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,还通过文物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。各市州博物馆纷纷加强展陈策划,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。宜昌市博物馆推出“蝴蝶泉边好梳妆——白族服饰精品展”,策划“大明芳华”“墨色浮生”等专题展,向游客展示长江文化和三峡地区的独特魅力;随州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,以节气为媒、以诗歌为介,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海报和文物展示,带观众共赏节气、文物之美;黄石市博物馆举行“点石成金 好物市集”博物馆国庆奇妙夜,系列“潮玩”活动吸引众多市民、游客前来游玩。恩施州博物馆和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联合主办的“土家物语—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俗文化展”,加强地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,促使博物馆不断释放发展活力。襄阳市博物馆开展《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·湖北卷》文物挑选、信息填报、词条撰写工作,发表《襄阳考古探秘》《湖北襄阳出土汉代铜器的科学分析》等学术文献10余篇,襄阳凤凰咀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“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”,有力实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。

二、以“文”载道,讲好中华民族故事

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、场馆空间,有针对性地、常态化开展多层次、多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。例如,襄阳市博物馆通过6大单元4000余件代表性文物,利用数字交互、音效灯光等技术打造沉浸式、互动式参观体验,生动展示襄阳关于各民族早期文化互动融聚、央地关系制度实践等“大一统”故事,关于各民族语言互通、经济互补、迁徙混居、艺术共美、习俗互鉴等“大交融”故事,关于各民族救亡图存、独立解放、脱贫攻坚、中国式现代化等“大团结”故事,年均接待观众54万人次,切实达到“一个讲好、三个讲清楚”的效果。武汉革命博物馆充分发挥全国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作用,携手10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“红巷里的思政课”教育实践品牌,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“大思政课”全国十佳优质资源示范项目。该馆“我在红巷学党史——沉浸式红色研学之旅”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。恩施州博物馆主动对接旅游市场主体,将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,组织全州骨干导游开展博物馆讲解培训,编撰研学手册,提升讲解词,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作用,入馆人数持续攀升,社会效益不断提升。

三、以“文”化人,创新传播方式

博物馆不断探索社会教育的新模式、新方法,开展形式多样、效果直观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,不断扩大影响力。广泛开展各类文艺研学活动,推出多样化的传播方式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。孝感市博物馆紧扣“铸牢”意识主线,创新推进“孝礼雅塾”社教品牌建设,举办汉服和孝礼文化教育活动80余场次,该品牌连续两年入选“湖北省青少年优秀教育”项目。恩施州博物馆以“铸牢”意识为主题,以《武陵足音》《恩施记忆》展陈及文物为依托,针对恩施州内及周边地区高校大学生研发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学课程”,充分展现了恩施州博物馆作为民族类综合性博物馆的特色,该课程成功入选全国百项文博社教创新案例。鄂州市博物馆引进AI智能讲解员“大乔”和“小乔”,游客只需手机扫码,即可享受“大乔”和“小乔”提供的专业解说服务;随州市博物馆将演唱、舞蹈、演奏与光电声技结合,创新推出流行音乐《青花瓷》的编钟节目,深受游客喜爱。


Baidu
map